- 主题
- 3784
- 坛酒
- 6
- UID
- 1
- 咸菜
- 278
- 馒头
- 625
- 包子
- 10955
- 推广
- 114
- 精华
- 1
- 积分
- 5637
- 阅读权限
- 200
- 分享
- 808
- 帖子
- 5008
- 在线时间
- 282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1-25
- 最后登录
- 2021-11-24
   
- UID
- 1
- 坛酒
- 6
- 咸菜
- 278
- 馒头
- 625
- 包子
- 10955
- 分享
- 808
- 在线时间
- 282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1-25
|
发表于 2018-10-16 14:09:41
|显示全部楼层
1987年6月4日出版的《健康报》刊发报道说,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上海市试点,对临床医生进行系统的在职培训。文中写道:“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着手主持编写系列继续教育教材及制作电化教育教材,为在全国推行临床继续医学教育做准备。”而在随后的几年,《健康报》陆续跟踪报道了北京等地纷纷加入试点后的工作进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与国外的交流频繁起来。据1995年5月31日《健康报》报道,卫生部与“强生”达成合作意向,在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加强中美两国合作。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习的形式也在与时俱进。1999年12月15日,《健康报》刊登了本报记者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心血管影像学奠基人刘玉清关于继续医学教育的专访文章。刘玉清在专访中谈到,终身教育也要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效果和效率。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是对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和方法的一种探索。
进入新时期, 终身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政策和规划中。2017年5月16日的《健康报》报道了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十三五”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形成完整的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综合素质”。
“请进来”启动人才培养引擎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逐步建立起较为健全的政策体系和组织架构。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吴阶平引领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应禄组织的“人才工程”和“将才工程”,为泌尿外科培养了大批人才,我国泌尿外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正是我国医学各学科继续教育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改革开放初期,十年动乱造成的人才断层问题突出,各学科都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我国需要大踏步地向前走,不仅要把过去损失的东西补回来,还要赶上世界潮流,就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郭应禄回忆道。
20世纪80年代末,冬天的山东省烟台市寒风凛冽,郭应禄与老师吴阶平在房间里围坐在取暖器边讨论以吴阶平名字命名的《泌尿外科学》定稿的事情。期间,吴阶平不时问起全国泌尿外科人才短缺的情况。带着老师的嘱托,郭应禄联系了两家医院亲自指导带教,并积极筹资开办培训班及论坛,请国内知名专家讲课。“虽然有效果,但对整个国家来说,个人力量显得杯水车薪。”郭应禄回忆说。
1994年,首届吴杨奖在杭州市颁发。颁奖会议期间,有海外药企向吴阶平表达了捐助意向,希望为中国泌尿外科人才培养出一份力:由药企资助,每年提供3个名额到美国学习。但根据美国的政策和法律,去美国学习的人只能到实验室学习,不能学习临床内容。
“当时走出去很困难,到美国等技术发达的国家,临床技术是不让你学的,去的人都是到实验室做基础研究。而在当时,学习临床技术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但是没有机会。”郭应禄说。就在僵持的时候,郭应禄想到一个好主意,在国内系统办培训班,请国外的专家来讲课,这样受益面会大一些。“请进来是条捷径。”
1995年,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中心(2004年更名为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应运而生。学院每年办两次培训班,同一内容,为方便学员,分别在两地举办,一次在北方,一次在南方。国内10位知名泌尿外科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写讲义并且授课,同时邀请国外专家参与。讲义统一印刷,不仅培训班的学员可以学习,还可以提供给其他医生。专家委员会的专家没有落下任何一次专家委员会及培训课程,而每次开课,吴阶平都做第一讲,教导年轻医生如何成长,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医生。“这些老专家兢兢业业,总在操心讲义的内容是否全面,每看到新的内容都会让我加进去。”郭应禄说。培训班每期50人~70人,最多一次达1100人,通过电话线路连通会场,多地同时开课。
1997年,培训中心正式启动“人才工程”,每年一次到两次长期培训班,每期6个月~9个月, 为全国各地培养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1999年,培训中心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开设“医生课堂”,聘请专家进行泌尿外科(含男科学)系列讲座,对基层专业医生全面普及教育。到2002年,“人才工程”使80%的泌尿外科医师接受了继续医学教育,观看电视台教育的人超过3万人。
“开小差”引发“将才工程”
2000年,深圳市的一家新医院成立,邀请了各学科专家去评估科室,郭应禄也在其中。在大家参观医院的时候,郭应禄却“开了个小差”,找来该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聊了聊。从交谈中,郭应禄发现,科室主任虽在其位,但实际的水平和能力并没有达到主任级别。之后,专家讨论该医院重点学科设置时,他否决了泌尿外科,因为“缺少一位能够领着科室发展的领军人才”。
“将才工程”的设想由此在郭应禄心中萌生:要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领军人物。“要想让我们的泌尿外科走向世界,仅有一线干将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领军人物,要有一批能与世界对话的英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周利群是“将才工程”首批赴美的学员。当时已经是正高职称的他,只是知道国外技术强、水平高,但“看不见摸不着”。直到踏上赴美学习的征程,听到国外专家的讲座,观看过先进的手术,他才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按照项目规划,“将才工程”每年向境外选派近50名泌尿外科主任级人员短期学习。郭应禄说,此举目的有三个:“学习新知识、学习国外专家兢兢业业工作的精神、学习科室管理的方法。”同时,该项目在国内免费举办重大疾病国际研讨会和博士生导师培训班。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将才”前赴后继地学习,也让国外专家改变了对中国泌尿外科水平的固有看法。
美国霍普金斯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沃尔什教授被公认为国际上泌尿外科的头牌,郭应禄希望派中国医生到他所在的医院学习。他最初认为中国人外语不行、能力有限,准备了一大厚本的英文讲义、书籍和光盘,以便中国医生听不懂回去还能翻看。但中国医生去了之后,他大为惊讶:一是中国医生英语水平足够高;二是中国医生在学术报告后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中表现出学识广;三是中国医生勤奋刻苦。
作为首批赴美的“将才工程”学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长海医院孙颖浩教授表示,郭应禄院士开创的“将才工程”,在此前国际交流并不充分的年代,作为一个系统性、广覆盖的中青年人才培养项目,为推动我国泌尿外科的学科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次学习对我日后在科学创新、学科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2002年至今,“将才工程”境外培训班已开展了27期,培训了千余名泌尿外科学界的顶尖学者和专业骨干。
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以来,以泌尿外科为代表的各个学科在继续医学教育模式上积极探索。经过几十年沉淀,“全员参与、终身教育”的理念得到认可,继续医学教育在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素质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2004年,原卫生部印发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加强并完善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卫生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到2020年,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建立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基地。2013年,原卫生部制定了《关于加强“十二五”期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针对健全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7月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强化全员继续医学教育,健全终身教育学习体系。将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聘用和定期考核的重要依据,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或申报评定上一级资格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我国不断开发创新出形式多样的继教活动,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其中,已实施国家级继教项目5.2万多项,接受远程教育的人数达年均近300万人次。通过国家级继教项目接受教育培训的人员年均超过1000万人次。
文章来源:成都模特公司=http://www.uuwx.com.cn
|
-
相声小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与国外的交流频繁起来
|